摘要:国庆中秋“双节”叠加催生超大规模出行潮,2025年全国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23.6亿人次,日均2.95亿人次的流动规模对安全风险防控构成严峻考验。本文结合应急管理部双节出行安全知识发布会核心内容,从风险特征、权威科普、多方协同、科技赋能及军地联动五个维度,剖析节日出行安全防护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表明,“政府主导、行业联动、社会参与、军地协同”的多元模式,搭配智慧技术应用与个体安全责任强化,可有效化解高负荷流动下的安全隐患,为超大规模人口流动场景的安全保障提供实践范式。
关键词:双节出行;安全防护;军地协同;科技赋能;应急管理
一、双节出行安全风险的核心特征
2025年双节期间,23.6亿人次的跨区域流动使安全风险呈现“高负荷、多场景、易误导”三大典型特征,成为应急管理体系的重要考验。
(一)高负荷运转放大基础领域隐患
交通运输、景区景点、餐饮住宿三大核心领域持续“超饱和”运转。交通运输领域,高速公路日均车流量较平日增幅超80%,热门线路高峰通行效率下降50%,车辆剐蹭事故发生率同比上升35%,哈大高速节前排查发现部分监控设备因高负荷运行存在信号中断风险;景区景点方面,故宫、黄山等5A级景区单日游客量超10万人次,突破承载上限,踩踏与设施超载风险显著上升;餐饮住宿领域,连锁酒店入住率达92%,中小型民宿普遍超负荷接待,消防通道堵塞、用电超标问题频发。
(二)多场景风险暴露安全知识短板
出行方式多元化使风险场景从传统交通领域向户外探险、露营等场景延伸。秦岭山区因游客违规使用明火引发3起荒草起火事件;浙江、福建多地出现驴友野山迷路案例,部分人未规划路线、未带应急装备,需多部门联合救援;近70%露营者缺乏山洪避险知识,在低洼地带搭帐篷,河南某露营地因游客灭火技能不足,烧烤火星引燃3顶帐篷,虽无人员伤亡,但暴露公众细分场景安全知识匮乏的问题。
(三)网络科普乱象误导风险应对
网络平台安全科普“鱼龙混杂”,部分自媒体为博流量歪曲知识。某短视频账号推广“汽车落水砸前挡风玻璃逃生”的错误教程,忽视现代前挡风玻璃双层夹胶难砸破的特性;部分平台仅传播“山洪往高处跑”的片面信息,未提及避开河道弯道等关键要点。应急管理部调研显示,超40%公众接触过错误安全知识,30%受访者面对风险时优先参考网络信息,进一步放大隐患。
二、权威科普:筑牢风险防控第一道防线
应急管理部门联合多领域专家,以“精准化、通俗化、个性化”为原则,将专业应急知识转化为公众可落地的常识,从源头降低风险。
(一)高频场景精准拆解
针对自驾、露营、景区游览三大高频场景,联合交通、文旅、消防等部门专家,拆解28个核心风险点,形成“场景+风险+应对”标准化内容。如自驾场景中,明确“高速爆胎后保持方向盘稳定、轻点刹车减速”的应对步骤;露营场景标注“远离河道陡坡、必备灭火毯”的红线条款;景区游览提示“避开高峰时段、掌握应急通道位置”,内容通过权威平台发布,覆盖超5亿人次。
(二)通俗化传播破圈
借助短视频、热搜等形式提升知识渗透率。“窗户贴‘米’字胶带”科普登顶微博热搜,阅读量超2.3亿次,详解极端天气下胶带增强玻璃韧性的原理与操作细节;联合抖音、快手发起“安全出行挑战”,一线人员演示灭火器使用等技能,播放量超10亿次;制作“漫画+文字”版《双节出行安全手册》,通过社区群推送,方便老人儿童理解。
(三)个性化适配地方场景
各地结合特色推出差异化提示。甘肃陇南针对“双节叠加秋收”,发布《农忙出行提示》,民警通过田间宣讲提醒农用车不超员;海南三亚制作《海上游玩指南》,在海滩张贴“不擅自下海、认冲浪预警”海报;东北林区以“进山不带火、出山不带柴”口号,通过检查站宣传防火,有效降低风险。
三、多方协同与科技赋能:构建体系化防护网络
(一)多方协同打破治理局限
构建“政府主导、行业联动、社会参与”体系。政府层面,哈大高速联合四方召开联席会议,设20个临时应急泊位,储备500余件设备;杭州市成立应急指挥部,12个部门24小时值守,处置320余起突发情况。行业层面,宜昭运管推行“一路多方”巡查,检查1.2万辆次车辆;5A级景区实行预约制,黄山组建“青年应急服务队”。社会层面,10万名志愿者进社区宣传,北京普众安等机构培训5000余名基层人员,部分城市开通热线,受理8000余条举报,查实率95%。
(二)科技赋能提升应急效率
“无人机+铁骑”联动优化巡查,广西南宁投入12台无人机巡航商圈景区,喊话劝导2300余起违法行为;黄山用无人机巡查未开放区域,劝阻46起违规探险。大数据实现精准预判,江西万载整合3年数据,预判高速与景区流量峰值,提前增派警力;粤闽气象部门发布“精细化山洪预警”,划分风险区域推送公众;应急管理部建立全国风险数据库,实时汇总数据支撑防控。
四、军地协同:应急救援的核心支撑
(一)联盟整合多元资源
军地应急救援联盟扩容,北京普众安应急救援科技有限公司、中华老兵网、君合科谷(北京)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广西中盾应急救援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国际救援中心集团救援物资保障部、中关村华戎军民融合装备新技术发展基金会、长三角智慧城区发展研究院、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长三角发展战略研究院)、海南大学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学院(跨介质应急系统应用研究院)、青岛晟途应急保障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等机构加入,形成“人才+技术+物资”体系。整合退役军人、军地人才,实现应急文化、应急管理、应急服务的深度协同。
这种军民融合的救援模式,既激活了军地人才资源效能,让专业人才在应急救援领域发挥所长,又补充了基层应急力量短板,为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提供了坚实支撑。
(二)推动应急体系现代化
近日,第二届军地应急救援联盟大会、第四届全球科学植物性饮食大会将在北京联合召开,它以政策为纲、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军地协同与科学植物饮食两大核心领域,旨在形成“应急安全+全民健康”的双轮驱动格局,全力助推国家应急体系建设与全民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持续深化“平战结合、军地协同”机制,重点推动军地数据平台的高效搭建,着力破解资源分散难题,以全面提升应急救援的响应效率。同时,大会还将落地“七大课题五年规划”,围绕智能化救援装备研发、实战化训练体系构建等关键方向展开深入研讨,为构建现代化应急救援格局提供坚实的路径支撑。
五、结论与展望
2025年双节实践证明,多元路径可构建“全民参与、全域覆盖、全程可控”的安全防护体系,守护23.6亿人次平安出行。未来需将应急科普纳入国民教育,建全国统一应急大数据平台,推动军地协同向县乡延伸,让安全保障覆盖更多场景,为国家应急体系注入动力。
作者简介:
周玉春,军地事业推动者,带领团队致力服务军地事业,传承红色教育及国防教育,以《军地•智库》内参为平台,指导军地企业解读国家各部委政策文件,向国家各部委反映基层情况、弘扬基层先进典型。成立军地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军地防恐研究中心,整合军地双方在应急救援领域的资源、技术、人才等优势,创立军地应急救援总队,围绕应急救援的文化、理论、技术、装备、指挥协调等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工作。加强应急救援队伍人才培养,完善应急装备物资储供体系等工作,以提高应急救援的效率和效果,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事故,保护国家和经济社会稳定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链接:/hangye/43695.html